□刘大山
“坟头上的草,青了又黄,黄了又青,就像我的念想一样,总也断不了。我已经当了爸爸,也已经当了爷爷,但我已经三十多年没叫过妈妈了……”
短视频博主“慕七七”近日发起了一项创意写作活动,邀请大爷们来写高考作文。其中,一位60岁的“工地大爷”抽到了1957年高考作文题目《我的母亲》。他的文字质朴而真挚,让无数网友泪目,也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学本质和人性共鸣的深刻思考。
在这个被算法与流量主宰的时代,文学似乎逐渐偏离了它的本质。人们习惯以点击量和转发数来衡量文字的价值,用“爆款公式”来解构文学创作。当网络写手们精心计算着“黄金三章”“爽点节奏”时,这位“工地大爷”却用最朴素的笔触,戳穿了消费主义的外壳,直击人心。
他的文字中没有华丽辞藻,也没有精巧的结构,有的只是对母亲最原始的情感记忆。这种质朴表达,恰恰展现了文学最本质的力量——真情实感。法国作家罗兰·巴特曾说“作者已死”,但在“工地大爷”的笔下,他的生命体验恰恰成为文本最打动人心的部分。
“工地大爷”的文字之所以引起集体共鸣,是因为它唤醒了中国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一位网友这样留言:“你的一句话,让我明白我们的一生都在回味语文课本里的情怀。”
在应试教育中,我们背诵了许多诸如《游子吟》这样的经典篇章,却很少思考这些文字背后蕴含的情感重量。当“工地大爷”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回忆母亲时,我们忽然意识到,那些作为考试素材的文学经典,其实都源自作者真实的人生体验。在这个信息爆炸、AI不断进化的时代,“工地大爷”的文字,重又唤起我们对真实人生体验的渴望。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压缩了情感表达的空间。因此,当“工地大爷”的文字如清泉般流淌时,久旱的心灵自然为之震颤。这印证了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基本物质需求满足后,人们对情感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会愈发强烈。
而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打破了人们对“底层表达”的刻板印象。以往,建筑工人等群体在公共舆论场中常常是被代言的对象,鲜有机会自主发声。这次,“工地大爷”通过文字实现了自主表达,让公众看到了这个群体丰富的精神世界。这种“去他者化”的呈现,比任何刻意的宣传都更有说服力。
这场由一篇作文引发的全民共情,也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它提醒教育工作者,语文教育不应仅限于技巧训练,更应滋养心灵;它提示内容创作者,真实的力量远胜于精心的设计;它告诉社会大众,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不要遗忘精神家园。
“工地大爷”的作文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首先是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可能是生活的诗人,关键在于是否还保有感受和表达的勇气与能力。
配查网-配资公司网站-炒股配资门户-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