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中,大庆市锚定“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核心目标,以标准化建设为主线,聚焦“谁来学、怎么学、学得好”三大核心问题,系统构建“对象精准、模式创新、标准明确、成效可评”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推动培育工作从“零散化”向“系统化”、“经验化”向“标准化”的根本性跃升。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7646名,建立培育机构库5家,入库高素质农民培育评审专家35名,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人才发展格局,为农业强市建设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一、精准筛选对象,筑牢培育根基,打通“谁来学”关键堵点
坚持“产业导向、需求牵引、分层分类”原则,创新构建“农民自报+村镇筛选+产业匹配”三重遴选机制,确保培育对象“选得准、愿意学、用得上”,实现资源精准投放、学需高度匹配。一是农民自报“摸需求”,让培育“贴民心”。变“被动安排”为“主动申报”,通过“入户调研+线上问卷”双渠道精准捕捉农民诉求。组织农技人员、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与农户面对面座谈,详细记录其在种植养殖技术、集体经济管理、农产品电商运营等方面的痛点难点;同步推送线上申报小程序,设置“想学技术、从事产业、待解难题”三大模块,让农民自主填写培训意向。2024年,全市累计收集有效需求信息600余条,为培育内容设计提供第一手依据,真正让培训“按需定制”。二是村镇筛选“抓骨干”,让培育“带全局”。聚焦“培育一个、带动一片”效应,重点筛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理事长等)、种养大户及返乡创业青年三类核心群体,突出其产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意识强的优势,确保培育后能迅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精准培育高素质农民1125人,其中三类核心群体占比70%以上。形成“骨干引领、全员跟进”的培育格局。三是产业匹配“接链条”,让培育“接地气”。紧扣全市“乳品、肉类、玉米、水稻”四大主导产业及特色种养布局,将学员培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表”。在玉米主产区重点培育大垄密植、水肥一体化技术能手;在乳品产业带强化奶牛养殖、乳制品初加工技能培训;在城郊区域侧重家庭小菜园、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2024年,市本级定向培育专业人才96名(经营管理型46人、专业生产型25人和技能服务型25人),真正做到“培育内容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
展开剩余64%二、创新培育模式,激活学习效能,破解“怎么学”路径难题
突破传统单一课堂讲授局限,打造“理论筑基+实践强技+跟踪固效”三位一体标准化闭环培育体系,显著提升学习吸引力、实效性和持续性。一是“田间课堂”让实践“看得见、摸得着”。将教学主阵地前移至田间地头、合作社大棚、养殖基地等生产一线,邀请农技专家、“土专家”“田秀才”现场示范教学。在肇州县蔬菜种植主产区,专家手把手传授大棚温控、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农民边看操作、边提问题,当场掌握关键技术和实用技巧;在杜尔伯特县水稻种植区,围绕“粮食增产、化肥农药用法用量”开展实景教学,学员直接上手操作,实践操作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全市累计开展田间教学52场,覆盖学员1000余人次,实操教学占比超70%,让“纸上知识”变成“手上功夫”。二是“线上线下”让学习“随时学、随地学”。针对农忙时间分散特点,打造“双线融合”学习矩阵。线上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开设短视频课程,内容涵盖“奶牛常见病防治”“蔬菜高效种植新模式”“农业大数据的发展与应用”等实用技术,方便农民利用农闲碎片时间学习,累计总课时达180余学时;线下分批次开展集中培训,同步安排“一对一”指导,解决线上学习“留疑问”问题。建立学员微信群18个,52名专家定期推送技术要点,实时解答生产难题,2024年累计推送技术信息30余条,回应咨询50余次,实现“线上学理论、线下解难题”。三是“教师跟踪”让服务“不断线、长见效”。建立“培育教师+学员”长期帮带机制,每名教师结对50-80名学员,从培训延伸至生产全周期。在春耕、夏管、秋收等关键节点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调整种植方案;针对学员在种养生产、产品销售等方面需求,协调资源搭建对接平台,有效解决学员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形成“培育—实践—反馈—提升”长效机制,真正让“短期培训”转化为“长期效益”。
三、强化标准引领,确保培育质效,筑牢“学得好”保障体系
将标准化理念贯穿培育全链条,通过“定标准、树样板、强监管”,让培育工作“有章可循、有样可学、有责可究”。一是统一标准,让培育“有规矩、不走样”。编制《大庆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指导手册》,覆盖谋划筹备、组织实施、结果评估、跟踪服务、监督检查及绩效管理等关键环节。依托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明确行业主管部门监管职责与培训机构执行要求,配套资金使用规范、档案管理标准及典型宣传机制,形成“需求调研—精准施策—质量管控—长效服务”闭环管理体系,为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提供标准化操作指南,确保全市培育工作“一把尺子量到底”,避免“各地各法、质量参差”。二是打造样板,让经验“可复制、能推广”。从历年参训学员中遴选一批“技能提升快、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典型,通过“经验分享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推广其成功做法和宝贵经验,形成“一点突破、多点开花”的辐射效应。截至目前,已选树培育样板3个,肇州县、杜蒙县、市本级在全省绩效考评中获优秀等次。三是强化监管,让质量“守得住、过得硬”。建立健全“全程监管+回头看”常态化监管机制,定期开展项目专项审计“回头看”,对各县(区)2022年以来实施的高素质农民培育项目进行审计核查,重点检查资金使用、课程落实、学员满意度等情况,发现问题立行立改,确保各环节“按章办事、规范运作”。2024年累计开展现场督查5次,完成问题整改23项。同时,引入评估回访机制,通过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对学员技能提升、经营改善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与培育机构资质水平挂钩,倒逼培育质量提升。
站在新起点,大庆市将持续深化高素质农民培育标准化建设,一是扩面提质,促进均衡发展。推动培育资源更多向小农户、低收入农户倾斜,2025年全市计划新增培育对象1492名,防止“边缘群体”掉队,实现培育对象全覆盖;二是深化合作,优化课程供给。加强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联合开发更契合本地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前沿技术和实用课程体系,打造“校地共育”新模式;三是科学评估,实现动态优化。健全培育效果跟踪评估机制,定期回访学员产业发展和技能应用情况,依据评估结果动态优化培育策略与内容,确保高素质农民真正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主力军”,为农业强市建设注入持久澎湃动力。
责编:包晓龙
发布于:北京市配查网-配资公司网站-炒股配资门户-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