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罗瑞卿特地找到了徐向前元帅,告诉他,我国反坦克导弹进入了最后的试验阶段,希望徐向前元帅能在试验当天到场,给大家把把关。
对于这个要求,徐向前欣然答应。他一直都很关注我国军工武器的发展,如今,反坦克导弹即将大功告成,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件喜事。
可万万没想到,就在试验当天,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意外。
罗瑞卿
军工科技
这一天,大家都等待了很久了。
从二战开始,研制反坦克导弹,就成了所有军事大国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得人类对于军工武器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可怕的程度,如果想要不被别国侵略,那就必须有足够强大的武器。
而中国刚刚建国的时候,面临的是整个西方世界的仇视。
所以,我们对于高端武器的需求,比其他国家更加迫切。
为了了解反坦克导弹的核心科技,中国从朝鲜那里购买了苏联的一枚反坦克导弹,这枚导弹的型号是at -3。
这是世界上第一代反坦克导弹,也代表了当时最高端的军工技术。
苏联在试验中,就用这枚导弹击穿了T55型号的坦克。
靠着这枚导弹,我国才终于摸清了反坦克导弹基本的技术结构,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我国可以对苏联的导弹进行仿制。
可是,如果仅仅只能做到仿制的话,那应付将来爆发的战争是远远不够的,我国需要的,是能够完全自主的研发出一枚导弹。
为了这个目标,全军的设计师开始在有限的条件下设计导弹图纸,并在各大地方军区的配合之下,进行了几次试验。
值得欣慰的是,1971年的几次试验中,几枚初步设计出来的导弹,其命中率都达到了60%,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给导弹初步定型了。
1973年,上级同意了给导弹设计定型。
在经历了几百次的试验之后,专家们一致认为,导弹已经具备了投入实战的资格,需要进行最后阶段的试验。
罗瑞卿邀请徐向前来观摩的,也就是这9月15日的最后一次试验。
试验开始的当天,徐向前和罗瑞卿一起来到了北京南口靶场。
战士们早就严阵以待,等到徐向前等人都坐上了主席台,便下达了发射导弹的命令。
徐向前
当天,参与试验的一共有五枚导弹,都是最新的J-202型号。
命令下达之后,前两枚导弹的试射都异常顺利,非常精准的命中目标,徐向前在台上也不由得拍手叫好。
两枚导弹都飞出了超过一千米的距离,这意味着,我国的军工科技取得了极大的突破。
徐向前元帅高举着望远镜,静静等待第三枚导弹发射。
一切看起来都很正常,在前两次试验成功的鼓舞之下,战士们兴奋的发射出了第三枚导弹。
导弹按着既定轨道飞出了几百米,正当大家以为这次也万无一失的时候,导弹忽然偏离轨道,调转方向,朝着主席台冲了过来。
主席台上,徐向前、罗瑞卿以及一众将军都坐在那里,万一出了事情,就无法挽回了。
徐向前
台下的战士们眼见不对,赶紧高呼着让首长们快走。
可是,导弹冲过来,不过几秒钟时间,即便撤离也来不及了。
“你咋个知道是故障弹?为什么不事先检查好,你不懂安全第一吗!”
大家从没见过罗瑞卿发这么大的火,一下子又不敢说话了,要承担主要责任的炮兵副司令,更是战战兢兢,气氛僵在了那里。
攻坚克难
这时候,徐向前出来打圆场。
刚才的故障并没有吓住徐向前,在他一生经历的大风大浪里,这样的危险简直小菜一碟。
徐向前温和的笑笑,又招呼罗瑞卿以及主席台上其他的将军,让他们坐下。
随后,他又和蔼的问副司令:还有几枚炮弹没有打完?
在得知还有两枚导弹之后,徐向前说:为了这次失败,我们也承担了巨大的代价。这意味着,几年的努力依然不能够下定论,还需要进一步的试验,才能够确定反坦克导弹是否能够投入实战。
而且,坏消息还不止于此,大家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缓过来,又得知苏联方面已经研制出了T-62以及T-64型号坦克。
我们研制出的这一款反坦克导弹,可能不足以击溃苏联的坦克武装。
这让罗瑞卿和徐向前的内心非常沉重,失败已经大大拖延了进度,而现在,苏联的军工科技发展又如此之快,我们还有多久才能追上呢?
要知道,苏联的大军现在就在中国边境,战争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留给中国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不过,科研专家们并没有放弃过,在试验失败之后,第二轮的研究很快也提上日程。
不久之后,红箭-9也应运而生,红箭-9的存在时间极长。
直到2017年,这款导弹依然在军队服役。
因为,这枚导弹集中了所有导弹的优点,它不仅具有强大的反坦克能力,而且射程足够远,精准度足够高,灵敏度很强,而且还物美价廉,大规模生产不在话下。
也正因如此,红箭-9不仅在我国使用,而且大量出口海外,最大的订单达到了20万枚。
当然,在红箭-9之后,越来越多的反坦克导弹出现了。
如今,反坦克导弹已经更新到了红箭-12,我国研发导弹的技术越来越稳定。
所以,再也不会出现1978年的乌龙事件了。
人们更期盼着,更多更好的尖端武器在中国出现。
回望我国反坦克导弹的研发之路,困难总是如影随形,可喜可贺的是,这个故事前半段虽然曲折,但结局是苦尽甘来。
配查网-配资公司网站-炒股配资门户-炒股配资门户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